吴迎秋:自主品牌警惕道德陷阱
河南车网转载:北京车展前后,有传闻称,江淮汽车原计划在车展上展出一款皮卡,由于这款车与福特F-150皮卡“非常相似”,在福特的压力下江淮最终放弃了展出该车。姑且不论这则传闻的虚实,这件事至少再次给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提了个醒:警惕因抄袭陷入道德陷阱。
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尴尬是,这些年来,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时常惹上知识产权官司,在国际舆论上也总是和“抄袭”、“山寨”这样的词汇挂钩。在不少国际车展、甚至北京和上海车展,一些老外前前后后、仔仔细细端详“中国制造”,很多时候不是关注这款车的优点和特色而是在分析和取证,看看它在哪些地方“抄袭”了自家的东西。
这种局面必须改变,这样的印象必须破除。人常说,所谓道德就是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,是比较软性的东西。但我却想说,中国汽车不能再“吃软饭”。
自主品牌起步的时候,没什么基础可以依靠、没什么经验可以借鉴。用李书福的话说,那时候,做汽车就像开始练毛笔字时的“描红”,就是学习和模仿,这倒也无可厚非。但时至今日,继续简单模仿就说不过去了。几天前,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说,国内只有不足20%的自主品牌企业拥有发明专利,这个数字从侧面说明,自主品牌的创新力还不强、还在模仿。
更严重的是,有个别企业时至今日仍然是“全面抄、抄全面”,无论是在产业界还是消费者那里都留下了非常消极的印象。汽车商报最近做的一份调查显示,超过9成的消费者对汽车企业的抄袭行为持反对态度。一些消费者说,抄袭别人就是投机取巧,这样的企业何谈责任心?它的产品也一定经不起考验。
一定有人会问,既然大多数人都反对抄袭,为什么还有企业仍然在这么做?答案很明显:急功近利、浮躁。拿一个完整的外型设计方案来举例,它需要一个至少十数人的团队、至少一两年时间、花一笔不小的钱,还不一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,但抄袭别人的设计则要快捷和省事得多。
不过,借用一句电影台词,“出来混迟早要还的”,眼下东抄抄、西抄抄可能别人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但总有一天会叫你付出惨重的代价。当前,不少自主品牌的海外战略都推进得有声有色,有朝一日在别人的市场上抢了蛋糕、对方一定会拿知识产权来说事。到那时,一家中国企业的抄袭丑闻就可能给全体“中国制造”抹黑,这样的代价谁都难以独自承受。
所以说,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了,道德水准也要进步,否则它真的会成为一个大大的陷阱。
免责声明:本文转自网络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河南车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(包括图片版权等问题)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
网友评论
目前已有0条评论 我要评论↓